近日,某大学学生与校外人员的冲突事件登上热搜,再加上暑期来临,人们参观校园的需求增长,有关大学校园开放的问题再度引发多方讨论。
这几年,有些大学重新打开了校门,但多数还是加上了限额、预约等前提,校外人员出入仍受到多重限制。即便如此,校内与校外人员之间关系的天平却很容易失衡,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关闭校门的呼声。
世间难有万全之策,大学校门的开放问题同样如此。那么,不同的开放方式,利弊究竟几何?
图源:视觉中国
一
有人说,好的大学是没有“围墙”的。2023年,教育部明确表示,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,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、服务社会。
曾经,全国高校普遍实行无门槛自由进出模式,校外人员来去自如。时至今日,仍有不少声音呼吁完全取消校外人员进出大学校园的各种限制措施,恢复到以前的状态。既然完全开放模式实行过那么多年,为何现在反而门难开、人难进了呢?
难在思维有惯性。在校门封闭的状态下,校园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,师生的学习、研究、生活都在其中完成,人员关系相对简单,彼此间利益趋同,不太会发生剧烈的冲突,管理上的投入也较小。无论校内师生还是学校管理者,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,与其打开校门后要面对外来人员进入带来的不确定性,不如保持现状。
难在边界难确定。大学属于公共资源,但最重要的职责还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。当校外人员大规模进入时,必然会占用一部分公共资源,比如开头提到的某大学校园内最近发生的冲突,据传是校外人员使用运动场地引发的。此前,还有不少学生吐槽,开放以后的学校食堂拥挤了很多,一旦有事去晚了,就得排很长的队伍。可以说,开放对校内秩序的影响不可避免。
难在风险少不了。当过多校外人员进入学校,其中难免有些人素质不高,如有游客到武汉大学看樱花时随手丢弃垃圾,有家长放纵孩子随处大小便等等,这不禁让人担心,如果开放程度过大,出现课堂围观、网红直播等现象,会影响正常的教育生活秩序,甚至给校园带来安全隐患,比如车祸、盗窃、偷窥等事件都有可能发生。
图源:“学校共青团”微信公众号
二
尽管面临种种难处,但是时至今日,大学校园应该面向社会开放,这一点应是有广泛共识的。
一方面,开放是高校做好社会服务的题中之义,不仅能满足公众需求,也有助于在校师生对外的联系交流。像在一些大学城,许多学生就很想去别的学校看看,用好用足更多的学习资源。另一方面,开放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或政策要求。比如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》规定,国家鼓励和支持机关、学校、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》也指出,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,开展教学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。
目前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开放。全开放隐患多,半开放看似折中却面临尺度拿捏的难题。我们来一一分析下。
大学校园完全放开,不用预约,也不限制每天的参观名额,对于那些希望感受大学校园氛围的人来说,无疑是最便利的。他们不用担心预约名额的限制,能随时在校园内漫步,也能旁听讲座,或者品尝美食,在运动场上尽情驰骋。
但这种开放模式会带来棘手的校园管理问题。校内资源如何分配?课堂秩序如何保障?安全隐患如何防范?诸如此类,挂一漏万,就怕有不测发生。
在很多人看来,半开放或许更为可行。限制每日名额、采取预约进入的半开放模式,通过控制流量降低安全风险,减少对校园秩序的干扰,既能为师生的核心教学科研环境提供保障,又能为校外人员提供便利。从校园管理的角度来看,这样的方式虽然要付出一定精力,但风险相对可控。
但对于校外人员来说,预约程序复杂,如果遇上预约名额太少的情况,很可能到了现场都进不了门。有些热门的名校,需要托关系才能进,“黄牛”产业应运而生,甚至进名校的门演变成了一种产业。
如果不用提前预约,校外人员刷身份证或刷脸就能进入,从好的一方面来说,进入校园的人员数量和个人身份信息均在掌握范围之内,一旦校内人员数量过载,学校能随时采取调控措施。如果发生意外事件,也能寻找到当事人。但有利就有弊,不受限制的人员流入,同样会出现完全开放模式下的管理难题,只不过程度相对轻一点。
图源:“央视网”微信公众号
三
如果以“校园开放”为主题举办一场辩论赛,各方无论是持何种意见,都能找到理由。开放固然符合大学精神,能带来诸多积极影响,但有条件或者有限制的开放,也不能全都归因于“懒政”,毕竟现实的矛盾确实存在,也有待解决。
因此,大学校园是否开放要有边界,既要守好教学场所的边界,也要用好公共资源惠及公众。
学校可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,本着更精细、更公平、更透明的原则,积极探索大学与社会良好互动的方式。比如,同样是预约制,不同的高校在实施细则上就有所差别,有的高校需要通过校内师生邀请才能预约入校,有的实行分区域、分时段入校制度,工作日和周末开放时间就有所不同。到底哪种方式更好、该如何优化,学校可以根据运行情况不断研究改进。
对于那些比较热门的学校来说,其实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参观人数,针对校内不同的场所,开放程度不妨有所区别,图书馆、教室等场所准入可以更严格一些。如没有围墙的湖南大学,位于岳麓山下,市民游客均可以自由出入,但图书馆、实验室、学生宿舍等场所设有门禁系统。
校门要想开得好,“硬规则”与“软文明”的双重buff都得有。像复旦大学制定了更全面的文明公约,从入校核验到行为规范一应俱全,并明确学校对违规者有劝离及谢绝再入的权力。这种将规则明示于入校前的举动,既守护了在校师生的安全感,也提前告知访客可为与不可为,有助于避免误解与冲突。
在笔者看来,大学校门的开放,可以是多层次、多维度的。无论选择何种开放方式,都应是校园安全、教学秩序、师生权益、公共属性、社会期待、管理成本等多重目标的平衡。
大学之大,在于其海纳百川的胸怀。校门开放与否不应该成为一道简单的选择题,而应该是一道必须答好的论述题。
众和配资-众和配资官网-配资低息炒股配资门户-配资一流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