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张坝溪亲水公园,薄雾尚未散尽,一支手持小喇叭的巡逻队已开始了一天的第一次全覆盖巡查;镇综治中心的电子大屏上,120个“天眼”监控点实时跳动着辖区各个角落的画面,无人机掠过青石板巷道,将实时影像传回指挥中枢;巷口的“平安大妈”手持铜锣,清脆的锣声与微信提示音交织成一首特殊的“平安协奏曲”。这幅动静相宜的平安画卷,正是2023年以来重庆市秀山县宋农镇综治中心以“网格赋能、群防群治、法治融合”为核心的“三维治理”实践的生动注脚。
\n网格赋能强合力
\n从“碎片化”到“一体化”的治理升级
\n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“中枢神经”,宋农镇综治中心始终坚持“综治中心+网格化+信息化”的实战化运行标准,通过“双网格”体系构建,将治理资源从“分散”推向“整合”。一方面,建成基层治理指挥中心,统一整合公安、司法、信访、综治等多方资源力量,推动完善“矛盾纠纷联调、社会治安联防、重点工作联动、治安突出问题联治、服务管理联抓、基层平安联创”的“六联机制”,实现“一个平台调度、多方力量响应”。另一方面,在6个行政村建成集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、矛盾纠纷综合调处”于一体的村级人民调解室,将治理触角延伸至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\n“以前村里有了矛盾,得跑镇里找好几个部门,现在直接去村调解室,调解员都是乡里乡亲,说话接地气,问题解决得快。”中山村村民谢大叔说。截至目前,村级调解室已化解邻里纠纷、土地矛盾等“小事”80余起,真正实现“小事不出村”。
\n群防群治抓队伍
\n从“单一防”到“多元护”的平安守护
\n“平安不是‘守’出来的,是‘联’出来的。”宋农镇镇长朱杰良说。2023年以来,镇综治中心创新推行“1+N”联动响应机制(“1”指综治中心组织调度,“N”指公安、村两委、志愿者等多方力量),打造“三支铁军”,构建起“立体防控网”。专职巡逻队每日完成7次以上全覆盖巡查,重点关注学校、医院、商圈、公园等人员密集区域;应急处突分队由4名经验丰富的队员组成,配备对讲机、执法记录仪等装备,实现“矛盾纠纷10分钟到场处置”;智能防控网通过“天眼+无人机”联动,将120个视频监控点与综治中心大屏连接,实现“全域覆盖、实时监控”,今年已及时化解23起安全隐患,协助处理交通事故3起,治安案件2起。
\n此外,宋农镇综治中心还发动“五老”人员、乡贤能人、妇女代表组成“平安大妈”队伍,通过“敲铜锣、发微信、唠家常”的方式,收集群众诉求、宣传安全知识,成为“流动的平安哨”。“我们这些老太婆,每天在村里转一转,既能帮着看孩子,又能提醒大家锁好门,一举两得。”“平安大妈”王秀平笑着说。
\n法治融合变观念
\n从“要我治”到“我要治”的理念转变
\n“治理的核心是‘人’,只有让群众从‘旁观者’变成‘参与者’,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。”宋农镇镇长朱杰良说。镇综治中心将“法治宣传”与“道德教化”相结合,推出“两大举措”,一是“道德法治讲堂”,组织乡贤能人、“五老”人员组建宣讲小分队,深入基层一线开展“法律进乡村”“道德故事汇”等宣讲30余次,用“土话”讲“法理”,用“身边事”教“做人理”。“以前我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,现在听了宣讲才知道,原来土地界石、邻里吵架都能靠法律解决。”龙凤社区居民熊宜华说,“上次我家与邻居的土地边界不清问题,就是照着村规民约和土地管理法解决的,大家都心服口服。”二是“群众点单、干部解题”,通过“村规民约”“议事会”等形式,让群众参与到治理决策中来。例如,针对“张坝溪公园夜间照明不足”的问题,群众通过“点单”提出需求,镇综治中心协调镇规建办、电力等部门,仅用3天就完成了路灯安装,得到群众一致好评。
\n从“网格赋能”到“群防群治”,从“法治融合”到“群众参与”,宋农镇综治中心的“三维治理”实践,本质上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武陵山区的生动诠释——以人民为中心,以整合为关键,以法治为根本。数据显示,2023年以来,宋农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%,信访法治化办理率100%,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%,群众对“平安建设”的满意度达95%以上。
\n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深化‘综治中心+’模式,让治理更有温度、更有力度,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。”宋农镇党委书记邱立杰说。远处,“平安大妈”的锣声再次响起,与巡逻队的脚步声、无人机的嗡嗡声,共同编织着宋农镇的“平安梦”。
\n重庆法治报通讯员 肖建锋
\n原标题:武陵山深处的“平安密码”——秀山县宋农镇综治中心“三维治理”实践显成效
众和配资-众和配资官网-配资低息炒股配资门户-配资一流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